其实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,亦倡行全面优质管理方法(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,其方法是不断改善品质,以达到零缺点的梦想。在西方国家,有几位品质管理专家对国际品质管理有异常重大的影响,其中佼佼者有戴明(W. Edward Deming)、朱兰(Joseph H. Juran)、哥斯比(Philip Crosby)等。过去十多年来,西方国家的大企业若考虑推行品质改善计划,差不多都一定会参考这些大师的著作,甚至聘请他们为顾问。特别在日本,Deming和Juran皆有异常崇高的地位,以Deming为名的「Deming Award」(戴明品质奖),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。
可是,「6 Sigma」的成功亦引来不少敌人,如Thomas Pyzdek的「Motorola's Six Sigma Program(注解2)和Arthur M. Schneiderman的「Question: Whenis Six Sigmanot Six Sigma/Auswer:Whenit's the Six Sigma Metric!!」(注解3)一文都质疑Motorola在统计学上的偏差。根据他们的计算,6 Sigma代表每一亿个产品只有2个次品。Motorola所谓的6 Sigma可能只达到4.5Sigma而已。在本质改善方面,6 Sigma并不代表终极,8Sigma、10Sigma、12Sigma会继续出现,根据Arthur M. Schneiderman的说法,当达到10Sigma时,以Motorola的方法,便和正确的方法有1000倍的偏差。再者,他又质疑厘定品质要求的标准是否合理。在生产成本节省上,亦代表产品开发和品质检定的成本增加,他们是否取得平衡呢?他认为所谓「6 Sigma」其实只是口号,其中心还是「全面优质管理方法(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」
再者,Keki R. Bhote,曾在Motorola推行6 Sigma计划担任高级顾问一职,在他的「World Class Quality」一书中指出Motorola提供的只是婴孩形的「6 Sigma」(Baby Six Sigma-“The Little Q”),他以为他提出的「最终极6 Sigma」(The Ultimate Sigma-“The Big Q”)最为有效。他提议的「实验议计(Designof Experiments-DDE)和「十个最有效工具(The Ten Powerful Tool for the 21st Century)(注解4)最能达致世界级的品质管理要求。
虽然现在有很多顾问公司都以「6 Sigma」为口号,提倡品质改善服务,可是,其内容五花八门,各师各法,与ISO 9000的严格要求完全不一样。总括而言,他们都以全面优质管理(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为基石,并结合各品管理论专家的成果,从而制定他们的方法。譬如Peter S. Pande一书著重员工的训练,但是Keki R. Bhote一书著重各类统计方法监察和鉴定产品便是极端的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