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西格玛是希腊文的字母,是用来衡量一个总数里标准误差的统计单位。
其含义引申后是指:一般企业的瑕疵率大约是
3到
4个西格玛,以
4西格玛而言,相当于每一百万个机会里,有
6210次误差。如果企业不断追求品质改进,达到
6西格玛的程度,绩效就几近于完美地达成顾客要求,在一百万个机会里,只找得出
3.4个瑕疪。
六西格玛(
6 )概念作为品质管理概念,最早是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
.史密斯于
1986年提出,其目的是设计一个目标: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,防止产品变异,提升品质。
真正流行并发展起来,是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实践,即
20世纪
90年代发展起来的
6 (西格玛)管理是在总结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,提炼了其中
流程管理技巧的精华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,成为一种提高企业业绩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。该管理法在摩托罗拉、通用电气、戴尔、惠普、西门子、索尼、东芝等众多跨国企业的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。为此,国内一些部门和机构在国内企业大力推
6 管理工作,引导企业开展
6 管理。
随着实践的经验积累,它已经从单纯的一个流程优化概念,衍生成为一种管理哲学思想。它不仅仅是一个衡量业务流程能力的标准,不仅仅是一套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的方法。
6 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,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,防范产品责任风险,降低成本,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,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。
6 管理既着眼于产品、服务质量,又关注过程的改进。
" "是希腊文的一个字母,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值,用以描述总体中的个体离均值的偏离程度,测量出的
表征着诸如单位缺陷、百万缺陷或错误的概率性,
值越大,缺陷或错误就越少。
6 是一个目标,这个质量水平意味的是所有的过程和结果中,
99.99966% 是无缺陷的,也就是说,做
100万件事情,其中只有
3.4件是有缺陷的,这几乎趋近到人类能够达到的最为完美的境界。
6 管理关注过程,特别是企业为市场和顾客提供价值的核心过程。因为过程能力用
来度量后,
越大,过程的波动越小,过程以最低的成本损失、最短的时间周期、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。
6 理论认为,大多数企业在
3 ~
4 间运转,也就是说每百万次操作失误在
6210~
66800之间,这些缺陷要求经营者以销售额在
15%~
30%的资金进行事后的弥补或修正,而如果做到
6 ,事后弥补的资金将降低到约为销售额的
5%。
为了达到
6 ,首先要制定标准,在管理中随时跟踪考核操作与标准的偏差,不断改进,最终达到
6 。现己形成一套使每个环节不断改进的简单的流程模式:界定、测量、分析、改进、控制。
界定:确定需要改进的目标及其进度,企业高层领导就是确定企业的策略目标,中层营运目标可能是提高制造部门的生产量,项目层的目标可能是减少次品和提高效率。
界定前,需要辨析并绘制出流程。
测量:以灵活有效的衡量标准测量和权衡现存的系统与数据,了解现有质量水平。
分析:利用统计学
工具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,找到影响质量的少数几个关键因素。
改进:运用
项目管理和其他管理
工具,针对关键因素确立最佳改进方案。
控制:监控新的系统流程,采取措施以维持改进的结果,以期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功效。
六西格玛的成功故事,特别是它给能用电气带来的巨大变化吸引了华尔街的注意力,这使得六西格玛的理念和方法犹如旋风般迅速传遍全球。欧美和亚洲的数百家跨国公司都积极聘请相关的
咨询公司帮助他们设计方案、
培训员工、辅导项目,以期待高客户的满意度、增加收入、降低成本、推动公司快速而健康地发展,从而给股东以丰厚的回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