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本帖最后由 williams 于 2010-7-15 13:21 编辑
,昨天晚上一段对话,让我浮想连篇,有点小感受share一下:
很多人都问我,为什么在主题题目前面要加上“自然之道”呢?今天在这里结合“理智思考”来说明。“道”出自李耳的“道德经”目的表明质量管理、项目管理等的“无为”境界,“自然”是形容“道”的生长环境,可想而知,“自然之道”表达的意思就是我期望在企业自然环境中慢慢滋生的管理经验,随着成熟直至“无为”。
理智思考才能使企业管理无限向无为境界靠近。昨天,有位同仁无意中说出一个观点:自顶向下的管理制度,才是管理团
队重要。但是我的观点是“信任”才是团队建立根本。首先,我不否认绩效考核及奖惩制度是约束员工行为一种有效方法,但是我认为,一个团队的被动的推不如偏重于主动拉,工作是一种心情,如果让奖惩来考核团队,只一种负重的行为,这样负重行为持续时间久了会损害团队的合作与发展,就犹如训练高效团队一样,严格要求的同时,他们会产生负面情绪,可能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爆发或者死亡,这就是为什么,现在所有企业宣扬企业文化的目的,目的就是通过企业文化思想去感染员工,这样才能长久稳固团队的核心。这种思想传播至项目组层次上,体现在仁爱、以人为本、体现在信任上,所以,这就是我为什么,认为团队建设是靠“信任”才能长久稳固的原因。
理智思考在我字典中是经常出现的,个人认为,工作中 生活中,思考——实践——思考的反复迭代及增量才是组成成功与进步的一个个重要里程碑,古人云“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” 其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实践与理论的印证才能有所感悟、有所突破。许多的企业管理人员读了些书,看了些资料,也做了些实践,就产生一些自满的情绪,认为自己做的很符合资料中的意识形态,那么就应该符合标准,孰不知,“拿来主义”的不恰当应用,未必就真的符合企业的对管理期望值,也不是所有经验和实践都适用于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的。
前些阵子,有些人一谈项目管理,就问在项目中,都使用那些管理工具、测试工具、质量控制工具,哪些工具好呀等等,孰不知,工具使用真正意义。在2年前,项目管理业内中,流传了一句话“适合才是最好的”,这句话使用今天仍十分有用,我们做项目管理目的是啥?。。。 对,就是为企业节省成本、提高效益、增加收入。人 、 方法、工具是做管理不可缺少的,人当然就是角色和职责了,为了明确那些人参与并负责什么;方法是指导人怎么去做是合适的;那么工具是啥? 工具就是提高管理、开发、质保效率的。所以,我们在谈项目管理使用何种工具时候,最好问一下工具能够帮助我们什么。在以前经历中,团队中有负责大型开发的、有负责子系统开发或者维护的。一天,一个团队提出一个口号“持续集成”,这个团队负责项目的工期为1年半,公司为了配合这个“口号”,搭建一个自动测试化环境,但是由于项目规模大,参与人很多,前期需求调研和计划花费很多时间,自动化测试环境没有使用上,然后到编码阶段,参与编码人数比较多,每天上行代码次数很多,天天都会发生别人source code BREAK 自己的 code ,然后反复修改。项目结项后,大家总结发现,自动测试环境环境利用率不高,在利用的时候会产多很多问题,用来处理这些问题的时间多(项目规模大,时间长,潜在需求多,风险因素多)。可知,不是所有的工具都适用的,够用就可以了。最后,项目将此问题作为一个思考记录在案,但是此自动化环境在随后维护类的小规模的项目开发中(周期短 需求明确)却使用的得心应手。因此,不难看出,工具未必是能够帮助项目提高效率的,有时候会反而会造成负担。我们在项目开始计划前,应该理智的思考,慎重选择工具。
在经历了学习工作中博弈,生活中博弈的同时,更加确认了万物都是绝对的相对,工作中途经过RUP CMMI 到敏捷的推广应用,也终于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的不断演变理论,很多人在做培训的时候愿意将时下流行的方法论或者框架做比较,其实区别重点不在于何种纬度的思考角度, 而在于 那些方法给适合自己。我在给别人培训的时候,常常说到就是目标多样性,目标不同,适合目标的方法就不同,目标的结果是目标统一的集合体,反之分解出来就是不同目标。就犹如软件项目而言,有质量目标、测试目标、组织目标,客户目标等 这些都是为一个统一目标服务——满足客户需求、超出客户期望、创造企业核心价值。所以RUP 也好 CMMI也罢 AGILE也行,都是为项目服务的,只是操作手段和角度不同而已,就像编码阶段一样,其实都是同样人用同样语言编译同样的产品。换句话而言,RUP CMMI agile 都是同样的东西,做好了 都是可以互相转变的,就像SEI的CMMI标准一样 就是目标,没有操作过程硬性要求,如果做好了 未必非要面面俱到的文档展示,如果利用敏捷的思想、一些工程实践和适当管理理念一样能达到CMMI标准目标 一样能过SEI的外部审核。因此,理智的思考这些方法区别,未必非要分的那么认真。
结束:其实有很多的话要说,很多列子要枚举,但是时间的因素 不能详谈,一点感慨 一点感受。言而总之,一家之谈未必是对,也未必不对,所以管理者看待问题要理智思考,博弈对待,多听多思索,找出适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论。 还是“适合就好!”
上一篇:自然之道——“RISK” 下一篇:一些收藏好久的资料 |
评分
-
查看全部评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