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1、认同CMMI3级是基础。因此,对于一个真正达到CMMI3级要求的组织,是不应当出现“过程数据散落在各个区域,缺乏通畅和系统的渠道来支持数据的及时收集,导致数据的采信度低,度量分析也比较困难”这种情况的。这种情况可能在中国比较普遍,因为大部分企业都为过级而过级,没有将真正的过程改进做到位。但作为专业的咨询公司,应当让客户了解CMMI3的真正要求,而不是用现状来误导客户,让客户觉得CMMI3级度量不到位是应该的。
CMMI2的MA要求项目的度量,在完成项目MA的基础上,CMMI3的OPD要求建立组织级的度量库(选择组织内项目共性度量,建立度量体系)
2、建立过程性能基线(PPB),CMMI4的OPP的要求
(1)选定过程:选定的过程/子过程,要求匹配公司商业目标;且隐含的要求,就是选定过程的时候,必须采用量化的方法;同时,被选定的过程,必须具备可统计化管理的可能;比如编码过程;
(2)建立过程性能的度量,识别能用来描述过程性能的度量,如编码过程-编码效率、编码过程-缺陷密度等
以上(1)、(2)都要基于CMMI3级建立的组织级的度量库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。
(3)选定过程、识别度量之后,从组织级度量库中,通过SPC技术,剔除异常点,分析稳定性,最终建立过程性能基线(PPB),如编码效率的基线;
建立基线的过程,尚不需要“逐步达到期望的过程绩效和能力”,因基线是体现组织过程的实际能力。
在建立基线的过程,重点在于识别过程的“稳定”,并对不稳定的影响因素进行改进,以最终达成“稳定”,并能建立基线以体现过程实际能力。
(4)基线建立后,另一个分析,是用来评估组织过程达成目标的能力,需要依据OPP SP1.3,建立组织过程的质量及过程性能目标(QPPO),通过基线与目标的比较,评估组织过程的能力是否达成目标。
因此,“CMMI4级的目的是统计控制过程的稳定”描述并不准确;而是通过量化的管理,实现过程/子过程的“稳定”与“有能力”。
个人意见,仅供参考 |
|